(散文)
清晨五点,天刚放亮,起身走出宾馆。昨夜的酒店灯火通明,颇有几分醉意朦胧的感觉。清晨的酒店,颇觉几分冷清。霜降过后,青岛的清晨,颇有几分凉意。我却顾不得这冷清与凉意,想追寻曾经的记忆。
这是我第二次到青岛,期间相隔近二十年。记忆里的青岛,只有两处印象深刻,一是青岛的“栈桥”;二是青岛第一海滨浴场。对于栈桥,自不必说,是青岛标志性建筑,所以印象深刻。对于海滨第一浴场,那是我第一次畅游大海的地方。记得当时我带三弟承洪一起,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,他还在上师范。我们兄弟俩利用暑假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青岛,首次见到大海、亲近大海。我俩游泳水平都不高,于是每人租一个游泳圈,经过几次冲浪,这才缓缓游离岸边。青春年少,搏击海浪,兴奋不已。正这时不远处有人向我们求助:“快来帮我一下,我腿抽筋了”。我和弟弟毫不犹豫赶忙游过去,将此人送到岸边。他很感激,连声道谢。如果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形,我们会不会觉得这其中有诈,而弃之不顾呢?
眼前的栈桥依旧,但似乎有一种物事人非的感觉。周围多出许多高楼,让我感觉到青岛现代时尚的气息。身边没有弟弟、没有朋友相陪,我独自缓缓行走在栈桥上,清新的晨风里混杂着海鲜和鱼腥味,甚至能够感觉到海水的咸涩味道。
栈桥上有人垂钓,有人在兜售旅游纪念品,竟然还有人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。此时,游人并不多。看见几处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栈桥上拍照留念。侧身看过去,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,有几个人正以栈桥为背景,摆着造型在拍照,忽然觉得其中有一个人,从身材、发型和衣着好像我的一个朋友。青岛的清晨,如果他乡遇故知,该是多么有情调的事情呀。我赶忙走进几步,发现此人竟然向我微笑,笑容很灿烂,更像我的那位朋友。难道真会这样凑巧吗?我知道,此时此刻这位朋友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青岛。我定了定神,再看这灿烂的笑脸,对着的根本不是我,是近旁的相机镜头,我看清得却是一张陌生的笑脸。
二十多年,栈桥依旧,青岛更新。其实,自栈桥建成以来,栈桥就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心态。我在我居住的宾馆翻拍了一张栈桥的老照片。更觉得栈桥不变的执著。但眼前的青岛,变化得我似乎找不到当年的感觉。正是这不变的栈桥静观着大海的潮起潮落和世事的沧桑多变。
二十多年,栈桥依旧,人已老成。曾经的青春年少,而今已是人过中年。离开栈桥,来到“五四广场”,火红的“五月的风”雕塑,已经成为青岛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。这火红似乎燃烧起曾经青春的激情。但又似乎让人感觉到青春稍纵即逝的无情。
青岛的清晨,空气是如此的清新。而我的脚步却是如此匆匆。我不为旅游而来,也无暇细细观赏青岛的风情。
尽管这是第二次来青岛,似乎追寻第一次留下的踪影。但第一次来也是行色匆匆,海浪早已冲刷掉我留下的脚印。总是来去匆匆,看来我只是青岛的一个过客,一片烟云。其实,近年来,说是到过很多城市,也都是如此匆匆。我仿佛一个赶路人,总是脚步匆匆。我原本就是一个游子,离开家乡,四处奔波,忙碌谋生。但仔细想想,感觉忙碌之中又似乎碌碌无为,早已失却了如栈桥般的淡定。
告别栈桥,我忽然想起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:
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;我轻轻的招手,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……悄悄的我走了,正如我悄悄的来;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”
告别青岛,我知道下一站是京都,然后返回江城。那么,此后我又将会匆忙奔走于哪个城市呢?我不得而知,身不由己。
附图:
评论